开放的云,重塑企业IT基础架构

2014年12月16日信息来源:比特网 点击:
   云计算发展至今,已从概念炒作全面进入到“化云为雨”的阶段,云计算对于企业IT的意义不再停留在试用和探索阶段,而是帮助企业IT实现面向未来的重构。在理想的未来IT架构中,既要充分兼容企业现存的IT基础设施与应用软件,以支撑传统企业业务更加敏捷高效地运行,又要为企业IT引入互联网的新理念,以应对企业诸多创新业务和海量数据带来的大数据挑战。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的IT架构必须遵从“开放”这一基础性原则,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包容企业原有IT基础设施;只有开放,才能博众家之长,将互联网创新纳入企业IT架构之中,让企业的业务更加敏捷和智慧;只有开放,才能不被厂商所绑定,确保企业IT平台的成本处在合理范围。

开放与融合,企业IT架构演进的主旋律

   那么,一朵开放的云应当是什么形态?这需要从企业正在进行的IT架构转型谈起。

   阶段1:从“应用垂直绑定软硬件架构”向“应用与软硬件分层解耦的开放架构”转型

   企业IT架构的演进,当前正在从“紧耦合的软硬件绑定”走向“开放的软硬件解耦”,主要体现为两个典型场景:小型机x86化以及x86虚拟化。以前运行在小型机上的企业业务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迁移到x86服务器开放平台上,同时基于x86服务器部署虚拟化软件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企业业务从小型机向x86平台的迁移完成了软件与硬件之间在产品形态上的解耦,使得软硬件不再绑定于同一应用场景,操作系统同业务软件可以被安装在多个厂商的服务器硬件平台上。

   但与此同时,软件的部署和运维仍然与硬件之间是一种紧耦合的绑定模式,限制了软件部署与维护的灵活性,从而导致了IT建设的孤岛化和新业务无法快速上线。而虚拟化进一步实现了“运行状态”下的软件和硬件之间的解耦,使得应用软件可以打破硬件的边界,在业务不中断的前提下,跨越不同厂商的不同硬件自由迁移。


阶段2:从“服务器级的虚拟化架构”向“企业私有云(数据中心级/跨多数据中心站点)融合云化架构”

   服务器虚拟化虽然当前在企业IT架构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打破了以服务器为单位的封闭式孤岛,然而由于虚拟化集群的规模往往较小(<64台),对于大中型企业IT来说,不同服务器集群之间,不同厂商虚拟化平台之间,乃至不同数据中心之间的软件与硬件之间依然是彼此孤立和封闭的烟囱状态。为了打破上述这些“大烟囱”导致的无法统一拉通、调度和管理资源的“隔阂”。需要将不同厂商的服务器硬件资源融合成为一个计算资源池,将不同厂商的存储融合成为一个存储资源池,将不同厂商的网络和安全设备融合成为一个网络资源池,通过统一云管理调度和开放标准化的云服务接口向上层应用提供资源服务,从而实现跨越多个站点数据中心的不同硬件设备/虚拟化集群,实现在一个云资源池范围内的软硬件彻底解耦,从而达到企业IT硬件资源利用效率和应用敏捷性的最大化。

阶段3:从“企业私有云架构”向“跨越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开放融合的云架构”转型

   考虑到投资限制,任何企业私有云内的硬件资源池规模始终是受限的,因此对于类似移动互联网挑战下突发的高并发在线业务,需要企业IT架构可以方便地将自己的业务分流到从外部公有云“临时租借”来的硬件之上,并在使用完毕后释放资源,要能够实现统一用户体验、统一的SLA和安全策略、统一的运维管理,真正成为企业自己的一朵云,这就是所谓的拉通“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云服务。为实现私有云与公有云之间无缝的互通集成,一个跨越多厂商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开放云服务API标准就变得更为势在必行。

   简而言之,企业IT下一步演进的主旋律将是基于同一架构搭建一个跨物理设备、跨数据中心、跨私有云和公有云边界、跨传统应用和新型应用的创新云平台,并能够真正帮助客户实现“IT as a Service”,即企业IT真正的开放与融合。


 
(作者:任志鹏 编辑:adminahxz)
文章热词: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