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G内存的手机,其中1G多是系统,6G多是预装软件,剩下不到1G的实际空间,严重影响手机使用,拖慢运算速度,甚至出现反应迟钝、卡壳甚至死机的现象,有的预装软件甚至会“开后门”、“偷流量”。类似的情况,几乎每一位智能手机用户都经历过。更令人恶心的是,除非通过ROOT等特殊的权限手段,普通用户根本卸载不了预装软件。据《人民日报》上周报道,近期上海市消保委就针对部分品牌手机预装软件的问题提起了诉讼,一些厂商已作出承诺,将为消费者提供可卸载预装软件的新版应用程序,“手机预装软件”这块存在多年的行业潜规则坚冰,开始消融。但另一方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目前的情况看,问题依旧普遍严重。
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权益是什么?无非是知情权和选择权,然而手机预装软件无疑严重侵犯了消费者这两项最基本的权益——卖手机的时候,标注的内存大小往往只有实际内存的一半不到,大量被预装软件占用。16G内存的手机,买到手剩下8G不到的内存,知情权何在?何异于欺诈?再者说,消费者付钱买手机,手机的所有权就是消费者的,我自己的手机,就应该由我来做主,装什么软件、不装什么软件,要有最起码的选择权。但预装软件不可卸载的“流氓特质”,则视消费者的选择权如无物,它们犹如一只只吸血的蚂蟥,贪婪地吸附在手机上,吸走用户的流量、隐私等等。此外,不少厂商为了阻止预装软件被卸载,还会故意设置各种障碍或者条款,让消费者不能或者不敢轻易获取更高级别的操作权限。于是,一项名为“刷机”(即给手机重装系统)的生意变得火热起来,但由此衍生出的各种信息安全及手机稳定隐患也随之而来。
倒退十年,当我们还不懂啥叫智能手机的时候,手机上预装的软件越多,我们反倒越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手机的功能更多。但在应用市场如此开放的今天,消费者对手机预装软件的态度,早已从“多多益善”转变为“过犹不及”。同样发生巨变的还有手机市场,当年是诺基亚、摩托罗拉“雄霸天下”,如今则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消费者的钞票就是市场生存战的“选票”,那些妄图通过强制预装软件赚便宜的厂商,势必在市场的博弈中失去人心、失掉“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