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开发者以多种形式(传统互联网巨头的开发团队转战移动应用开发、初创的移动应用开发团队、高校开发团队以及个人等)存在。互联网巨头的移动应用开发团队多是为本公司开发移动应用产品;高校开发团队相对较自由较活跃,技术是强项就暂时主攻技术,而初创的移动应用开发公司较为年轻,可能对传统互联网产品及目标客户的受众市场相当不了解,并且非常容易受到概念化的影响,总要给自己加个“B2B”或者“C2C”的框框。
这样的初创团队不应以toB还是toC这样的概念来区分客户,这样等于将自己局限在了一个比较窄的地盘谋求利益。如果App开发商为自己定位的是B2B,那应该还要分析客户的用户行为,也就是衍生成了B2B2C,这样才能为客户负责,量身定做优质的产品。
中国存在约4500万中小企业,如果定位于服务这些中小企业,但排除掉不适合使用App的、没有这种前瞻眼光的、没有能力投入的等,剩下的真正肯并适合使用App开展公司业务的就没有太大比重了。加之小企业本身没有很大的品牌效应和受众,推广起来难,成本高,入不敷出。
而有一种相对容易的推广方式就是让用户之间自发传播,比如“粉丝效应”。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明星都有自己的官网、论坛、贴吧、微群等等,为某个明星量身定做一款App,作为该明星对外的官方消息发布渠道、粉丝的移动交流地带、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平台,通过明星自己告知、目标渠道推广、粉丝之间的奔走相告等方式,可以带来很多忠实粉丝的下载使用。
初创开发团队经验不足、产品推广、市场开拓能力不佳,加之对企业所在行业的不了解,有此需求的企业也往往会左右徘徊,行业内尚无标杆性案例,不敢轻易投资。这时,对于开发团队来说,不妨静心为某几个企业开发出几款有震撼力的移动应用,或者专注某几个行业开发,建立起自己在行业内的品牌认可度,大范围撒网反而可能半死不活。
对于企业来说,谁适合使用App赚钱?
移动应用可以大致的分为大众级移动应用(toC)和企业级移动应用(toB)两种,企业级移动应用又可以划分为内部使用和外部使用两种,内部使用可能用于公司的移动办公、管理,外部使用就要面向目标受众了,这样的App承载着企业的移动化商业模式,最终目的还是赚钱。
大众级移动应用主要涵盖社交、游戏、消费等领域,多仍被传统互联巨头主导,所以更多的App开发小团队将目标瞄准了企业级应用。前面已提到,企业应该对自己是否能通过App赚到钱有清晰的认知,所以开发团队在寻找目标客户时也应该仔细分析,筛选出这些潜在客户。
Juliet Stott在《Eight ways to adapt your content marketing strategy to mobile》中提到“决定公司是否需要拥有自己的app:此app能否满足顾客需求、提供生活便利、增强用户体验?”我觉得,适合做App的企业可能含有连锁型(走到哪都可以用)、消费型(适合线上线下相互推动和移动支付)、较长时间服务型(比如咖啡店、酒店等,相比快餐企业可能不太适合)、本地服务型(地方服务门户)等特点。自己适不适合投资App来保持与消费者的联系?需要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
而且,不但要让用户下载自己的App,更重要的是保持使用,向星巴克那样拥有忠诚客户激励方案,刺激他们进入移动端,并形成口碑自发传播。Nuance的报告显示,虽然用户会下载很多应用,但却会放弃95%的已下载应用。对于任何公司来说,我觉得都应该是用户需求拉动,而非科技环境风尚驱动,除非能找到爆点激发用户的隐性需求。
实际上大众级移动应用和企业级移动应用的界限是有些模糊的,因为企业的移动应用的最终受众绝大多数还是大众。如果一个企业在移动领域有庞大的用户群,同样也是需要强大的内部力量来支撑这款移动应用的运营,但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它的核心不是这款移动应用,而只是背后商业模式的迁移;而对于这方面的运营人才,又不想在一个传统行业从事高技术的工作。
所以,外包模式应该更普遍的存在,就像存在很多的自由人可以服务于多个企业,比如自由撰稿人、模特、自由摄像师等等。以后或许不仅是拼企业品牌的时代,更是拼个人品牌的时代。
这里还有对一些开发者、企业及智能终端厂商的建议,终端厂商不能只有和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定制机,是不是可以针对不同地域的定制机?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用户对智能终端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在一些小城镇或农村,不同于大城市的IT精明用户,用户不懂得选择和搜索,可以在手机中预装适合该地区和该层次用户使用的App,如本地资讯消费服务类、游戏等,再通过通信营业厅最常用的话费促销,将手机推出去。这种定制机能否实现还需要开发者、企业与终端厂商积极促成,对于App是很好的一种推广方式。
总之,对于App开发团队来说,某类企业是否有开发市场?不仅需要分析企业,更要分析企业的受众心理行为;对于企业来说,是否适合用App赚钱?需要分析客户的心理行为。比如,企业希望有一款应用,将自己的信息推送到存在用户的多个平台,于是有了多账号同步发布应用;而用户希望有一款应用,将自己在多个平台特别关注的信息整合到一起,于是有了信息推送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