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2014年10月16日信息来源:DoNews 点击:
第一种模型

   粗犷点分,可以将Blonk、Jobr、Coffee和Switch 都归于这一类型,它的切入点更倾向/侧重找工作的人,即Employee。而这一模型又以Blonk为最极端代表,它的煽情概念竟然是:可以与招聘企业的CEO聊天。想想看:一个公司的CEO该多忙,但我们竟然可以和他聊天。

  Blonk产品逻辑大概是:首先用户进入,即可以选择用LinkedIn账号登陆,这也意味平台方能迅速掌握你的职业简历,然后,用户进入 “Tinder” 模式。

   Tinder是个位于洛杉矶的初创公司,其创新之举是能让男女双方用非常简便的方式进行社交选择:把页面左滑表示不喜欢,右滑表示喜欢,而只有当双方相互喜欢, 才可以聊天。Blonk把Tinder的极精简功能应用到了职业领域。

   据Blonk自己透露,创业和投资大师Peter Thiel 的一个面试问题启发了他们。Peter经常问来面试的人:“什么是别人都不认可但你自己很相信的事?”Blonk 团队说,他们喜欢这个问题,并由此开启让应聘者和CEO直接文本对话的应用。

   目前已有100多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Blonk上滑来滑去,并直接导致一个叫 Johnathan Osacky的软件工程师被初创公司Slice雇佣。

   当然,用过后很快会发现:不是所有企业你都可以和CEO聊天,尤其是像 Lyft、Adobe这样规模偏大企业。比如Adobe,你对话的仍是HR的人“Recruiting Engineer”。Blonk目前融资情况不明。

   Coffee和Switch同样投资不明。

 

第二种模型

   第二种模型则以Poacht为代表,这是一个明显侧重企业主即Employer模型,除用户端同样直接连接Linkedin Profile外,用户一进入,还被要求填写系列问卷调查,包括:

   Quit目前工作,你有多认真?多少薪水能让你离开本职工作?此外,用户还被要求对 Included Benefits、Compensation、Career Advancement、Flexible Schedule 等选项进行选择。

   这些功能设计都显示更侧重从雇主角度思考问题。然后,用户才到浏览初创企业的招聘页面,但此时,你可以直观看到你与对方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Poacht 对自己描述是:帮助雇主挑选那些正受雇于其他公司的最好和最有资格的候选人。它已完成种子投资,在成立半年后拿了4万美金。

 

第三种模型

   第三个模型就是Weave 了。从产品功能看,它更侧重基于地理位置的职业社交,如作为C端用户,同样基于Linkedin Profile进入,接着又是 Tinder模式开启,左滑表示待考虑,右滑则表示愿与其匹配。

   但你所能筛选的人物前提,都是 Weave 基于“地理位置”和“职业情况”帮你匹配。

总结:

   1)所有这些招聘App都基于一个背景,即近几年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如果仔细看Linkedin定位,它服务的其实主要还是中大型企业客户,且定价较高。这使一些刚成立的初创企业无处寻找合适人才,新型招聘App将解决这个问题。

   2)他们都采用Tinder模式。

   3)他们都基于/链接Linkedin Profile,以迅速掌握用户职业履历数据,并利用核心算法进行匹配。

   4)很多人虽然在职,但仍有寻找更好工作的意愿,在线市场缺乏这样一个平台,Linkedin当年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崛起,但它的移动版实在太难用了。基于移动的App,即使你不在电脑边,初创公司和用户间也能随地、即时和不紧迫地沟通,虽然招聘行业聊天模式到底是否行得通还有待验证,但对初创公司/年轻一代或许是有可能 Work 的,聘用一个人前,先各维度了解一个人;以及年轻一代越来越高频率的跳槽。

   5)移动的垂直细分特点:这是不是个赚钱的行业?比如像零售,正发生的是整个行业大规模裁员,科技领域则是高利润行业,我们看到的这六个 App 基本重点聚焦在科技人才招聘。

   6)与此同时,整个招聘业的商业模式恐怕是更难做了,比如像以前51Job还能通过出售广告位收费,但这些移动App都属轻模式,商业模式基本都应该是按效果付费,即实际达成结果,才能获得收入分成。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ahxz)
文章热词:app app开发 合肥app